close

p736397840_1293201781.jpg 

先強調,現在寫這篇文章有三個「不代表」:

 

  1. 不代表我要開始寫影評文章,雖然這比我現在跑的線有趣,而且我也懷疑我可能懂電影比懂時尚多一點。
  2. 不代表我覺得這部片子很好看,雖然我承認已經比我想像中好看了,但絕對不會是元旦期間我覺得最應該去看的片子。
  3. 不代表我喜歡木村拓哉,這個我不多說了,他很棒,但實在老了,撐不住了。

 

想寫這篇文章,其實是想談談大和號對日本人的精神意義。

 

大和號(Yamato),這個名稱其實來自於二戰時期日本的一艘超弩級戰艦,我不是軍事迷,大和號有多大有多了不起我實在也沒有具體的概念,但冠上「超弩級」這種感覺只會用在形容G罩杯以上尺寸的形容詞,應該是屌得不得了的大了。

 

大和號開發計畫的起因其實挺有意思,當時歐美強國在見識到日本海軍的強盛後,合力弄出一種詭異的強國海軍限武條款,透過這個協定,規定每個國家所可以擁有的艦艇數目,想當然爾,這個條款私底下想整的目標國日本當然被規定不能擁有太多的艦艇,等於是用這樣的方法間接達到抑制日本海上軍力的目的,日本面對這樣的限武條款,不甘願之餘,就變通出了一個方法:好!你不讓我做很多艘,沒關係!我就弄艘夠大的這樣你就不能說我違規了。

 

這就是大和號的開發背景,而最後日本鬼子也真的按照這樣的想法弄出了一艘巨無霸。

 

大和號在19411216日開始服役,到底服役的過程是不是符合日本人的期望和需求?我很難回答,但我幾年前為了幫香港一本時尚雜誌寫大和號專文時做了挺多戰爭史的功課(那本雜誌後來登陸台灣不太成功,我的稿費在執行編輯一拖再拖之下,最後也沒著落,以該篇文章我所付出的努力來看,是我這幾年來寫稿投資回收比最不成比例的一篇),無論如何,當時作足功課,卻發現大和號雖然開發的出發點霸道十足,但以一個幾十年後說風涼話的王八的業餘角度看來,一生的戰史倒也沒有多麼了不起。

 

唯一我覺得大和號最值得一書的一役,也是最悲壯的一役,其實就是大和號的最後一役,是在1945年的4月菊水之戰,大和號被戰略設定在沒有任何空戰協助的背景下,全力進攻並且設法登陸美軍駐守的沖繩,這個戰略希望大和號可以用遠遠超過一般船艦的防護裝甲厚度和攻擊武力全力搶灘,強迫擱淺之後,成為一個岸邊的巨大要塞。

 

結果這個戰略並沒來得及執行,大和號在鹿兒島外海遭遇美軍開始交戰後,遭受美軍的狂轟猛炸(※維基說是386架次各式轟炸機和戰鬥機往返狂轟,但我當年寫的筆記是368架次,無論哪個數字,總之,就是一個超慘烈的大鍋炒),最後慘遭擊沈。

 

說實話,大和號在此役的成敗,並不真的能夠左右日本在二戰末期的戰局,沖繩雖然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但是一來是不是佔領沖繩就能左右大局?這個我是持保留的態度,二來,大和號最後被擊沈的位置,距離沖繩島還有點遠,與其說是功敗垂成,其實比較像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但也許是大和號誕生的背景意義,加上最後一役近乎超巨大特攻隊的狂想戰略,日本人對於大和號的戰史和歷史意義,總是賦予了許多的傳奇色彩(我的看法是過多了),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可以把大和號當作日本在二戰成敗的最後希望。

 

後來的動畫「宇宙戰艦」、或是川口開治的「沈默的艦隊」,基本上,裡面的大和號都扮演著這樣的角色,肩負著最後希望的責任。

 

宇宙戰艦尤其是如此,不只是故事的設定有許多投射之處(地球的最後希望、強行突破的最後武力、還有最後被大量敵機圍剿的悲壯畫面……),連未來版大和號戰艦的造型設計也有許多地方是在承襲大和號戰艦的元素,那個艦首下方突出的圓形下巴(就是戰艦前端下方看起來有點像是戽斗的圓形突起),其實正是當年大和號在當時採用的新式bulbous bow設計,目的是為了降低巨大船身帶來的波浪阻力,而未來版大和號船頭那個大洞(波動砲砲口),其實是仿效當年大和號艦首的天皇御用大型菊花徽飾。

 

我不想去討論這些最後防線、最後希望的傳奇有何具體意義,歷史上的興亡成敗不是我這種什麼都只讀一點點的小編輯能夠滔滔評論的,只是,瞭解了這樣的投射意義,去看看宇宙戰艦這部電影,也許會在日本的動畫技術進展、木村拓哉、還有Aero Smith的片尾曲之外,多看到一點東西。

 

70年代以後出生的M在看這部片子之前,連聽都沒聽說過這部片在六年級生小時候曾經由華視播出過,看完之後很意外地跟我說:「預告片剪得激昂悲壯,但很難想像結局也是這樣悲壯」

 

我其實很想告訴他:「大和號,怎麼可能是一個不悲壯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v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